2008年5月2日,“中华谢氏总谱编纂委员会”在祖地南阳成立,自此,总谱办利用网络、专刊、文件等形式向广大谢氏宗亲进行发动宣传,得到了海内外谢氏宗亲的认可和大力支持,各地修纂支谱和联谱的工作广泛开展起来,为《中华谢氏总谱》的归统和编纂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华谢氏联谊总会”成立后,大家思想统一,热情高涨,按照“武汉决议”精神,各项工作紧锣密鼓有序地展开。《中华谢氏总谱》编纂的时机到来,鉴于此,总谱办决定编纂工程正式启动:选定精干人员、收集整理资料、征集支系家谱、建立信息化网络化的数据库。
中 华谢氏此次编纂总谱,以尊重历史为准则,上溯本源,求大同存小异,理顺脉络,按秩列序,不带偏见,实事求是叙事评人,完成一部较为准确、源流有本、辈份有 序、恢弘祖德、启迪后裔的《中华谢氏总谱》。现就编纂总谱的组织机构、指导思想、编纂主旨、编纂体例、编纂内容等明确如下:
一、中华谢氏总谱编修机构及其职能
1.领导机构:中华谢氏联谊总会
2.编纂机构:中华谢氏总谱编纂委员会(下设中华谢氏总谱编辑部)、各地谢氏总谱编纂领导小组、各支系归总领导小组等。
中华谢氏联谊总会是中华谢氏族务最高机构,统一筹划安排总祠修建、总谱编纂及相关族务。编纂机构接受中华谢氏联谊总会的工作指导。
鉴 于支系的繁衍与迁徙并不一定按地域分布,而是按血缘关系分布的,一个大的开基祖的后裔可能发展成多个支系而分布多个地域。因此各支系的归总工作统一由中华 谢氏总谱编纂委员会负责,各支系的归总资料统一交由总谱编纂委员会研究整理,总谱编纂委员会根据资料将研究的结果及时与各支系归总领导小组沟通,并经双方 认可,才能形成最终的结果并在总谱上登载。各省谢氏总谱编纂领导小组原则上不进行远古世系至各支开基祖的世系整理,以免造成各地分会梳理结果尤其是同一支 源流出现分歧,各省编纂人员中权威人士可抽调到总谱编委会进行研究工作。由总谱编纂委员会与各支归总领导小组负责从始祖到各支开基祖的源流世系研究并形成 统一结论,总谱的世系不具体到各支人丁谱,人丁谱按归总的世系源流由各支自行编修,总会可提供专业修谱软件并将各地支谱数据库与总谱数据库对接。但通过网 络族谱可以将各支与总谱直接对接,生成的电子谱可以从总谱直至各支人丁谱。
简 单地从归总的职能来讲,总会及各地分会组成的归总领导班子以宣传、发动、组织、督导各支系归总为主,总会编委会及各支归总领导小组以资料整理、世系梳理为 主。各支归总领导小组是最基层的单位,既负责本支归总的宣传、发动工作,号召本支积极归总,又负责本支的资料整理,与总谱编委会一起进行世系梳理工作。
二、《中华谢氏总谱》是一部立足中国、面向世界,为谢氏族人寻根溯源、认祖归宗、连宗接支的大型谱籍。由自愿参修的海内外族人、族群,自愿出资出力并提供谱牒素材编纂而成,因而实行资源共享、义务共担、权益共有。
三、 总谱编纂主旨:敬祖睦族,弘扬祖德,正本清源,理顺脉络,万流归宗,荫庇后昆。具体来说,就是厘清谢族历史;理清渊源与脉络摸清人丁与分布;挖掘整理宗人 的历史功绩与当代名人的贡献;查明谢氏圣地、古迹、文物与文献;弘扬祖德与懿行,以总谱为轴心,联系和团结广大族人;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笔珍贵的文献资产。
四、 《中华谢氏总谱》总体结构继承和发扬前人谱牒文化传统,并力求富有时代新观念,达到古今贯通。所谓“继承前人谱牒文化传统”,即为采用欧式、苏式体例。所 谓“发扬”,就是不拘泥一种体例,而是欧式与苏式的结合式,同时加配世系传衍垂丝图。所谓“富有时代新观念”,就是实行数字化、网络化。纸质谱采用横排左 翻版。
五、《中华谢氏总谱》的主要内容:总谱由序言序论、渊源、世系、迁徙与分布、人物、古迹与文物、文献、典故与轶事、氏族文化、荣贵录、家谱文献、政策法律会规、宗亲联谊团体、芳名录等十四个部分组成。
在世系上各地归总支系均按血缘关系及房份自然排列,在目录中另按省份制作归总支系索引。
总卷部分详见2010年11月出版的《中华谢氏》创刊号第59—65页所载。具体编修详见“《中华谢氏总谱》归总实施细则”。
六、 中华谢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源远流长、根深叶茂的世家大族之一,其祖根族源主要有三种说法:炎帝裔、黄帝裔和少数民族改姓。依据目前我们所能了解到的材料 及史料中的明确记载,我们定炎帝系申伯公为谢氏得姓始祖;而对有关“黄帝裔说”和“少数民族改姓说”也不回避,会在“渊源”篇中作介绍。
七、总谱世系的编纂主要是从宏观上理清和掌握我族各房派古往今来的迁徙繁衍的大势,为后代子孙建立正确无误的世系,为海内外各地族人寻根谒祖提供方便,重点说明始迁祖、开基祖姓名和何时自何处迁移至何地,以及人口数目、杰出代表等情况。
八、 正本清源,理顺世系,应以血缘关系为核心,但是人世间一切活动是建立在时空上的,所以总谱世系以血缘关系为经,以地域(省市区县)范围为纬来接续。有迁徙 情况的尽量注释详细。总谱世系渊源从“上古列祖渊源炎帝世系”延伸到第六十三代申伯公,再以申伯公为谢氏肇姓始祖,列第一世,再自然接续至各支系始祖,由 此推演而确定每一位族人在家族中的世系地位。
九、我谢姓与其他姓氏一样,因历代战乱、灾荒、移民及朝代更替,有不少族人甚至族群找不到自己的原属族群,不明白自己何时从何地迁来。对于此种情形,编委会拟用存疑方法归置到一起,作为重点研讨对象。
十、总谱中“谢氏古迹和文物”部分,将对一些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及有历史价值的祖祠祖墓配以彩照和文字说明以供族人寻谒瞻拜,望各地积极提供资料。
十 一、总谱“谢氏人物”部分,古代选取对象以历史上功业卓著、品德崇高、为世人景仰者为主,尤以心怀天下、爱国尚法、廉洁奉公、修身立德、文明传家者为重 点,突出褒扬各个时期维护民族利益、国家统一、振兴中华而建功立业,或流血牺牲的烈士、英雄、功臣、模范等人物。近现代各行各业有突出成就和重大贡献及品 德高尚堪为世人楷模的仁人贤士、良才俊杰;爱国侨领、工商钜子、仗义疏财、乐于奉献者;普通百姓中的孝子贤媳、见义勇为、富有建树者;地方地厅级、军队大 校以上的清官良吏、受省级以上表彰的模范标兵;科教文卫等单位有硕士研究生学历和高级职称之专业人员。
十 二、修史、编志、修谱,贵在求实求真,尊重客观历史事实。总谱对各地提供的旧谱资料,均本着实事求是、去伪存真之原则,严加辨析。凡有正史可依者,一律以 正史或古代各省、府、县志原始记载为准;如正史和方志无据,或虽有记载但其中结论与事实明显不符者,即予以订正;凡学术界有争议,至今尚无定论者,则暂时 存疑,待后贤研究鉴别。
十三、总谱纪年、月、日、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历代王朝一律用帝王年号和干支纪年,用汉字数字并注明公元纪年(阿拉伯数字),如汉永光三年庚辰(公元前41年),明景泰三年壬申(公元1452年)二月初四辰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律用公元纪年。
十三、编纂时限
聚合族之力,用十年时间完成。既不急功近利,草率从事,又不无限拖延。
十四、实现《中华谢氏总谱》的数字化、网络化:
科技的进步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飞跃发展,为家谱的数字化、网络化提供了便利条件,可以通过建立数据库的方法实现家谱的网络编修、查看,还可制成电子书及印刷文档。
总会通过专业的网络修谱软件,建立中华谢氏总谱数据库,一次录入,永久享用。将《中华谢氏总谱》的成果在互联网与族人共享,更便捷地查看、更广泛的传播、更永久地保存……各支系还可以网络续谱(老谱资料不需重复录入)并打印出版。从而为后代修谱提供权威的族谱资料、简易的续修操作方法,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实现更低成本的续谱。
修纂《中华谢氏总谱》,是一件牵动谢氏千万人的心、影响谢氏千百代人的伟业,是谢氏人心所向、形势所需、国家所倡的善事、好事。完成这一宏伟工程,需要有大谢氏理念、大团结胸怀、大奉献精神,望我谢氏宗亲群策群力,使之如期实现。